embedded linux ,android

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

[轉]忘記會做微軟 不然就等死


反省篇PC大廠採購主管告白



忘記會做微軟  不然就等死



3年前台灣就啟動石減法革命,推出小筆電,遇上蘋果卻完全被取代。同樣的創意,為何台灣人就只能走上失敗?

林俊劭、林宏達



當台灣電子五哥金年上半年的獲利總和,第一次輸給傳產五哥的這一刻,台灣的電子代工業,正站在一個轉型的十字路口。三年前,當華碩推出第一台以簡便、快速上網為訴求的小筆電EeePC時,在市場上引起轟動,曾經每五秒賣出一台,刺激惠普(HP)、戴爾(Dell)等國際大廠跟進,被《富比世》(Forbes)雜誌評選為二OO八年年度的風雲產品。

然而,不到兩年的時間,小筆電又殺成一片紅海。現在,iPad問世半年後,卻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。小筆電,成了iPad出現後的主要犧牲者,看到iPad的出現,過去做小筆電的台灣業者,又開始了一窩蜂的平板電腦風潮,然而,這次能成功複製iPad平板電腦嗎?

「如果你的出發點是把Netbook(小筆電)做小,變成平板電腦,對不起,死路一條,你要想的是把smart phone(智慧型手機)做大。」


這是一位市值上千億的科技代工大廠,採購主管的告白。



他,在科技業資歷超過十年,從國內某品牌廠的研發工程師做起,經歷過台灣科技產業起飛的年代,看盡PC產業的興衰起伏,也曾主導過小筆電的研發與製造,如今手握千億採購金額,對於台灣電子業的結構有深刻觀察。

以下是他在前線的第一手觀察:

兩年前我就對Netbook不看好,我說這個東西是「曇花一現」、「falling star」,一個品牌多賣一台Netbook(小筆電),他就少(賣)一台Netbook(筆電),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,多賣多死,revenue(營收)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,利潤更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。



「賣小筆電是虛的,賣越多死越慘」



Netbook至少還有兩萬塊,Netbook只要八千塊,淪落到外勞買來打skype回家的工具,這樣的市場你還留戀什麼?賣越多死越慘啊!表面上看來,這幫助他們把市占率提升,但這是虛的,對獲利沒有幫助啊!


小筆電剛出的時候,大家講說是第一年十五咪(編按:million,百萬台),第二年三十咪,第三年四十咪,再來馬上五年內就破百咪。大家是這樣想的,但去年三十四個咪,今年還會繼續衰退啊!


平板電腦今年是蠶食,明年是鯨吞!

iPad是硬體簡單,但豐富了應用軟體。兩年前的小筆電,是華碩發動的失敗的減法革命,當時以為這是個成功的減法革命,但是他同時減掉了軟體跟硬體。

平板是蘋果成功的減法革命,硬體減的更誇張,筆電七四七的噴射引擎,蘋果的CPU A4減到只剩下機車的引擎。


IPad為什麼可以待機七天還有電?因為它瘋狂了硬體,沒有USB孔,沒有讀卡機,也沒有耳機,只有一個連結器,但在軟體上它豐富得很啊!硬體上只有摩托,但上網比飛機還快,人們會appreciate這個東西。



「搞低價結果,傷敵七分自損三分」



小筆電當初出來的時候被稱為上網機,結果iPad上網速度比它快三倍!第一個實現微軟與英特爾夢想的竟然是蘋果,真諷刺!


兩年前小筆電是潘朵拉,打開的下場是所有人的ASP(平均單價)全部往下降,雖然有量但沒有價,七傷拳,傷敵七分,自損三分,多賣一台把敵人幹掉一台,但你同時傷了自己,高價格的筆電賣不掉啊!


小筆電曾經定義為你的第二台NB,但現在淪落為外勞的電話機,iPad的減法不是只是為了減而減,而是減了為了加,加快上網速度,加快閱讀資訊的方便性,這是減法才有意義。

對於小筆電占比很高的公司,那就是等死啊!


IPad的市場是多出來的,我估計三年後會成長到一億台,不會因此侵蝕到傳統NB的市場,它硬生生在智慧型手機與NB中間卡出了一個位置,這個位置是小筆電想要的。


整個產業沒有一個完整配套的solution跟它打,但是以後會不會起來?會啊!為什麼兩年前我說
小筆電必死?因為它進入障礙低啊!


台灣人的宿命,就只能賺組裝的錢,這是宿命啦!


你在某方面的成功會造成你在另一方面的失敗,這是經營者與主事者的心態要改變,如果心態再不轉過來,沒有破釜沈舟,以宏達電為例,他以前做PDA代工做得很成功,但如果一直顧著眼前的成功,沒有想到要轉,那就沒有今年的宏達電啦!現在也是一樣,當他發現Android才有未來的時候,就把微軟的工程師全都轉到Android,叫他們忘記「以前會做微軟」,不這樣就會死翹翹啊!


富士康還在想著以前最賺錢的時代是摩托羅拉V3的時代,所以轉不過來啊。

一個成功的平板電腦,硬體要簡單,但簡單反而難。一個長期做汽車的公司,你覺得它能馬上做五千CC的引擎,但你要他做出一台五十CC的,要減掉兩個零耶!英特爾做的CPU都必死,雙A(華碩、宏碁)研發能力再強,能馬上做出十萬個軟體來嗎?



從硬體轉軟體,最大問題在人才



從硬體走到軟體,說起來容易,但實際上卻困難重重,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才的嚴重不足。

「台灣的軟體過去二十年都被微軟給慣壞了,只要修修改改,懂開發的不多,」一位曾擔任過美商軟體大廠高階主管,現任國內某代工大廠的軟體總監,很感概的表示:「過去二十年我們再怎麼努力,也不過培養了六百五十個(軟體)工程師,現在去大陸,一個月就可以訓練出一百個,外面還有五百個排隊在等。」


「在學校培養出來的人,台灣就是硬體製造,離軟體開發、雲端運算『很遠很遠很遠』,」他指出,以前國際大廠如戴爾等客戶來,都是談硬體的價格,但現在,來就直接問你「軟體(部門)有多少人?」這顯示軟體研發能力已成功當前科技業最主要的競爭力。


「當公司要從製造硬體,轉換到軟體和服務,現有的營運系統(台灣代工產業),並不熟悉如何操作這種新營運模式。」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說。


他解釋,「電子代工產業擅長玩的是,有限利潤下進行成本減法的遊戲,」客戶給的資源是固定的,能從哪裡再多省一點,不管是供應商的利潤還是材料的採購成本,只要少一點,公司的成本就能再下降一點,這個遊戲,常常是零和的結果。


「服務的邏輯卻不是這樣,」以蘋果的App Store為例,蘋果要建成一個有影響力的平台,先考慮的卻是如何讓別人賺到錢。「這個『共利』的平台策略,值得台灣廠商思考。」李吉仁說。

「創新分兩種,技術創新和商業創新,」李吉仁分析。台灣廠商許多生產的know-how是自己培養出來的,蘋果卻相反,除了作業系統跟介面軟體,大部分內容和軟體都是市場上買得到的。 

再不改變,台灣電子業會有什麼影響?


「硬體代工不會滅亡,只是利潤越來越薄。」李吉仁下了這個結論。



摘自商業周刊第119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